|
本帖最后由 whig 于 2020-10-31 01:52 编辑
【召集帖】
http://www.outbbs.com.cn/thread-203672-1-1.html
【關於古道】
所謂烏孫古道其實不過是驢友們的一個習慣稱呼,並沒有任何史籍記載指出天山的這個隘口曾被烏孫國用作重要的通道。僅僅因為這條道路的一頭是古代烏孫國的疆域,而另一頭連接著龜茲國,這條道路就被命名為烏孫了。
雖然烏孫國的先民如何利用這個隘口無法確知,但漢代這裡已經是一條重要的溝通天山南北的道路確是毋庸置疑的。如今的黑英山鄉博孜克爾格溝出口處有漢龜茲左將軍『[劉平國治關亭誦』摩崖石刻以及漢軍壘遺址,間接證明了個塧道確實在漢代已經被利用,並很可能是烏孫和龜茲二國之間的正式官方通道。
夏塔古道的歷史則更為複雜。夏塔也有稱為夏特(讀作Sha-Ta),清代稱為沙圖阿滿台,如今是天山西部昭蘇縣的一個柯爾克孜民族鄉。夏塔在突厥語(維語、哈語等中亞語言多為突厥語族語言)中是梯子之意,應為早期突厥語民族對該山路險峻的一種形容。有歷史學家考證此道為唐代弓月道的一部分(如今夏塔鄉幾處證實為唐代戍堡的遺址似乎也證實了這一說法),甚至有人不顧史實,胡說唐僧玄奘法師曾經經此道前往大清池(現伊塞克湖,玄奘所走的是碎葉道,即從勃達嶺翻越凌山到達大清池。這些人將古代對冰川覆蓋山地的統稱『凌山』和清代作為木素爾嶺漢語專稱的『凌山』混為一談,造成了這一普遍流傳的錯誤。)清代,這條路稱為木素爾嶺道,是清軍平定準葛爾之亂時期的重要軍事通道,也是戰後清朝廷倚靠伊犁將軍府控制南疆阿克蘇和喀什噶爾的官方通道。木素爾也是突厥語,意為冰山口。清代,這條道路上曾經設有7座軍台(清代新疆郵傳系統,驛站稱為台),即沙圖阿滿台、阿東格爾台、噶克察哈爾台、塔木哈塔什台、瑚斯圖托海台、圖巴喇特台、合約伙羅驛,並最多駐紮有120戶維吾爾農民,專責維護道路。準葛爾戰後,北疆原準葛爾汗國境內的蒙古準葛爾部人口被清軍掃清,清帝自南疆遷徙回民(維吾爾農民,史稱纏頭回或纏回)至伊犁屯墾也是經由這條木素爾嶺道,如今伊犁數十萬維族人仍操喀什口音,皆與這條古道有關。清代後期至民國,沙俄入侵,新疆動盪,夏塔古道幾經興廢,其間伊犁發生三區暴亂,國軍和民族軍在此激戰爭奪山口。晚至五十年代初,古道仍不時被利用,直至南北疆之間的公路修通,這條古道才逐漸沉寂下來。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